杭州荣膺“全球十大休闲范例城市” 系中国唯一
2011-11-22 21:22

  什么样的城市才配得上“全球休闲范例城市”的美誉?在昨天举行的休博会压轴大戏——2011中国(杭州)休闲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上揭晓了答案。

  在论坛开幕式上,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对外发布了“全球休闲范例城市研究”报告。由15名知名专家组成的评价团队,在选择了50个城市样本,搜集了1300个原始数据,依据7项标准后,最终选出了“全球十大休闲范例城市”。

  杭州,作为中国唯一一座城市入选。

  什么叫“全球休闲范例城市”?

  “全球休闲范例城市”是指该城市在其发展历程中,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特点,围绕人们的休闲需求(包括当地人的日常需求和外来游客的旅游度假需求),发挥政府、市场和社会的共同作用,形成完善的休闲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、合理和休闲空间布局、发达的休闲产业体系以及全球知名的休闲城市品牌,全面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和社会发展程度。

  具体体现为7项标准,分别为科学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环境来发展休闲;文化特色鲜明并被充分用以发展休闲;城市休闲功能完善、休闲空间规划合理、公共休闲设施完备、休闲氛围浓厚;休闲产业发达程度和聚集度较高;休闲活动丰富多彩;在城市品牌建设中突出休闲特色;是商业模式、管理方式、服务模式、休闲业态、产品开发、营销战略等的创新源头。

  杭州凭什么能拿到高分?

  “这是个有着2200年历史的城市,三面云山一面城。这个城市,有着优雅闲适的人文传统,各种民间技艺、市井民居、酒馆茶楼精致和谐地聚集在山水之间,展示着东方休闲生活的智慧与魅力。它,经济并非发达,人均GDP刚过万美元,然而却以创新的精神和方式,围绕生活品质的目标,不仅塑造了休闲城市的品牌形象,而且把休闲城市建设变成一个全方位的社会建制过程。它就是追求品质与创新的东方休闲之都——杭州。” “全球休闲范例城市研究”团队,这样评价杭州。

  在论坛上,世界休闲组织理事会主席卡塞认为,21世纪,休闲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,休闲方式是判断一个城市发展程度的重要根据之一。人们在西湖边散步、晨练,杭州已形成一种健康、绿色的休闲行为。

  “最突出的是,政府通过立体多重的手段,如举办休博会,这样,可以通过展览和研讨等方式,让业界、学界和市民,都进入休闲发展的讨论中来。另外,杭州还建立了休闲产业基地,可以带动整个城市的产业发展。最关键的是,杭州的休闲建设,能让市民真正受益,真正去享受,提升生活的品质。”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宋瑞评价。

  杭州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?

  在“全球十大休闲范例城市”中,杭州的休闲发展指数为0.387,排名“全球十大休闲范例城市”第8位,相较发达城市还有一定差距。那么今后,杭州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升呢?

  “在硬件的打造方面,对城市整体的规划和建设可以更细致,比如场馆建设等。在软件方面,要去培养市民的休闲意识、营造休闲氛围。但是休闲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需要时间。其实,对于杭州来说,硬件已经相对比较完善,今后需要更着重软件方面的提升。”宋瑞说。

  “杭州的模式在国内是一个典型,但是我们更希望全国能有更多的城市涌现出来,而不是单纯的效仿。”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张广瑞主任建议。

  ■新闻链接

   全球其他9座“休闲范例城市”

  奥地利维也纳(休闲发展指数0.876):被称为“多瑙河女神”、“音乐之都”、“文化之都”、“建筑之都”、生活质量最高的城市、最干净的城市。

  新加坡(休闲发展指数0.789):这是一个建在公园里的城市,被称作“花园城市”。在快节奏中,人们仍能过着宁静的生活。

  法国尼斯(休闲发展指数0.694):位于地中海沿岸,背山面海,有3个国家级公园。它以全年温和的地中海气候、灿烂的阳关、悠长的石滩及悠闲的老城生活而闻名于世。

  芬兰赫尔辛基(休闲发展指数0.673):欧洲最富庶的首都之一,人们的生活方式却极其低调,不仅追求休闲的数量,更注重质量。

  西班牙塞维利亚(休闲发展指数0.631):那里既代表了南欧式松弛生活,也代表了热情奔放。

  美国奥兰多(休闲发展指数0.586):环境质量优于全美平均水平,依托主题公园逐步形成一个多元、立体的休闲产业体系。

  阿联酋迪拜(休闲发展指数0.442):追求极致的新型休闲城市。它是个沙漠与海水共存的城市,现代与传统和平共处,奢华与朴素相得益彰。这里有世界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酒店、室内滑雪场、购物中心,也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。

  巴西里约热内卢(休闲发展指数0.270):个性尽展的南美休闲之都。它有温和的气候、柔美的海滩、新鲜的空气,它还有桑巴舞、足球、狂欢节和多彩的夜生活。

  南非开普敦(休闲发展指数0.177):位于好望角北端的狭长地带,居印度洋和大西洋两洋之会;虽地处非洲,但却充满多元欧洲文化色彩。(记者 高怡平)

 来源: http://www.zj.xinhuanet.com/newscenter/2011-11/18/content_24149007.htm
推荐给朋友:   
全文打印       打印文字稿
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士联邦大使馆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3829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2097